《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等多个专业机构联合制定。该指南旨在指导和规范中国百日咳病例的临床诊疗、监测和防控工作。以下是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概要:
问题背景:百日咳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的发病率在2018—2022年接近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中国的百日咳发病率被严重低估,主要因为缺乏全面的主动监测、临床易漏诊不典型病例、实验室诊断不足,以及百日咳鲍特菌对一线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的高度耐药问题。
指南制定:由感染病学、流行病学、免疫规划及指南方法学专家组成指南制订小组,提出了12个临床问题,并通过研究问题构建、证据检索和综合、证据评价以及证据到推荐意见讨论,制订了推荐意见和实施建议。
关键推荐:
疑似或临床诊断百日咳病例应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
确诊百日咳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分离出百日咳鲍特菌、检测出核酸、单份血清PT-IgG抗体浓度大于阈值或恢复期血清PT-IgG水平比急性期增加4倍。
采集呼吸道标本时推荐使用鼻咽拭子或鼻咽吸取液。
经验性治疗百日咳时,优先选用阿奇霉素。
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百日咳患者,2月龄以上儿童和成人首选复方磺胺甲唑治疗。
重症百日咳患儿若伴有高白细胞血症,可考虑白细胞去除术治疗。
典型百日咳患者可接受短程全身激素治疗。
百日咳暴露后,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推荐口服抗菌药物预防。
2月龄婴儿可以开始接种首剂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4~6岁学龄前儿童应加强接种1剂次DTaP疫苗。
早产儿应按照实际月龄开始接种首剂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在疾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常规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实施建议:提供了针对每个推荐意见的具体实施建议,包括药物选择、剂量、疗程和特殊情况下的接种建议。
证据总结:对每项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进行了总结,包括研究类型、样本大小、主要发现和证据质量评估。
其他因素:讨论了在推荐意见形成过程中考虑的其他因素,如成本效益、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结语:强调了指南的循证医学基础,指出了高质量证据的缺乏,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专家委员会名单:列出了参与指南制定的专家名单。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提供了用于制定指南的参考文献列表。
该指南为中国百日咳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旨在提高百日咳的防治效果,保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