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修订版)》由《中国骨质疏松杂志》骨代谢专家组编审,为骨质疏松的诊断、鉴别诊断、预测骨折风险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骨代谢生化指标分类: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包括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维生素 D3。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I 型前胶原 C 端前肽(PICP)、I 型前胶原 N 端前肽(PINP)、骨保护素(OPG)。
骨吸收标志物: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I 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CTX)、I 型胶原交联 N 末端肽(NTX)、尿吡啶啉(Pyr)、尿脱氧吡啶啉(D-Pyr)。
激素与细胞因子:包括生长激素(GH)、雌激素(E)、睾酮(T)、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骨代谢生化指标生物学意义: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PTH 促进骨吸收和骨转换,CT 抑制骨吸收,维生素 D3 参与钙磷代谢调节。
骨形成标志物:反映骨形成的速率和状态,如 BALP 增高见于高转换的代谢性骨病。
骨吸收标志物:反映骨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如 CTX 和 NTX 水平升高提示骨吸收增加。
激素与细胞因子:影响骨代谢和骨细胞活性,如雌激素缺乏可导致骨质疏松。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分析变异:
生物学变异:受年龄、性别、生理周期、昼夜节律等因素影响。
分析变异:不同检测方法、设备、试剂可能导致结果差异,需规范实验流程和提高实验室质控能力。
临床应用:骨代谢生化指标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监测及科研工作,但需注意标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