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
全凭静脉麻醉(TIVA)是一种全身麻醉方法,通过静脉注射多种麻醉药完成麻醉诱导和维持。TIVA具有减少呼吸道刺激、避免气溶胶播散、术后早期恢复等优势,且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麻醉理念。
研究方法
指南形成过程: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发起,成立指南编写工作组,成员填写利益声明表,确保无利益冲突。指南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EPARE)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4CN339。
临床问题遴选: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和系统综述,初步拟定临床问题,并通过在线问卷调研,最终确定12个临床问题。
证据检索:以2024年3月31日为截止日期,按照PICO原则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系统检索,纳入系统评价、荟萃分析、随机对照研究等研究类型的证据。
推荐意见分级:使用2009版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方法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
推荐意见形成:基于国内外证据和中国国情,初步拟定推荐意见,经过在线评议和德尔菲法调查,最终达成共识。
关键结论
适应证和禁忌证:TIVA适用于所有需要全身麻醉的患者,尤其适用于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日间/门诊手术、恶性高热易感患者、颅内高压患者和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禁忌证包括难以建立静脉通道和对静脉麻醉药过敏。
TIVA的优势:与吸入麻醉相比,TIVA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可能减少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改善术后恢复质量,并可能在减少癌症转移/复发和延长生存期方面有潜在获益。
麻醉深度监测:推荐使用处理后脑电图(pEEG)监测,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药过量,预防术中知晓,缩短术后早期恢复时间,降低POD和POCD发生率。
定量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建议在特定人群中应用定量神经肌肉功能监测,以降低肌肉松弛药残留阻滞的发生率。
预防术中知晓:除了pEEG监测,应重视麻醉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合理应用静脉麻醉药物,以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
药物选择及药理学特点:实施TIVA宜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时-量相关半衰期短、苏醒快、副反应少的静脉麻醉药。
TCI模式下药物选择和使用:TCI适用于时-量相关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推荐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TCI。
非TCI模式下药物选择和使用:丙泊酚是麻醉诱导最常用的药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依托咪酯、环泊酚和瑞马唑仑。在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上,等效剂量的不同阿片类药物之间作用相近。
特殊人群应用TIVA
小儿患者:小儿患者实施基于丙泊酚的TIVA可降低苏醒期躁动和术后疼痛发生率,但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一般高于成年患者。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TIVA用药应减量,麻醉诱导可考虑依托咪酯和环泊酚,因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肥胖患者:肥胖患者可选择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应根据不同药物特点,分别按照瘦体质量(LBW)或校正体质量(ABW)计算。
孕妇和孕产妇:对于孕期非产科手术,目前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在常规剂量时尚未发现有明确致畸性。剖宫产术中可采用丙泊酚TIVA,对于合并高血压的产妇,在术前充分评估后,麻醉诱导中可考虑使用瑞芬太尼。
手术室外麻醉或无痛诊疗患者:手术室外麻醉或无痛诊疗患者应用TIVA,应采用与手术室相同的操作和监护标准,推荐以丙泊酚为基础的TIVA。环泊酚和瑞马唑仑循环呼吸抑制较轻、患者舒适度高、恢复时间更短,也可考虑用于此类患者的TIVA。
总结与展望
TIVA作为一种安全可控的麻醉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新型镇静催眠药环泊酚、瑞马唑仑应用于临床,为TIVA的实施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开发环泊酚、瑞马唑仑TCI,以进一步提高麻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