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实体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与 KI、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相关。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和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GIST进人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模式。尽管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 GIST 患者预后,但由于靶向药物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可因药物暴露量低导致耐药发生或疾病进展。近年来研究表明,GIST靶向治疗药物的 PK 参数与临床疗效和/或不良反应显著相关,提示可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指导个体化用药。
猜你喜欢
- 5小时前盘状外侧半月板(DLM)中国专家共识2023:诊断、分型与关节镜治疗全攻略
- 5小时前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免费下载+核心要点速览
- 2个月前《脓毒症相关炎症标志物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5
- 3个月前中国全凭静脉麻醉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 3个月前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下生殖道感染筛查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 3个月前《备孕保健专家共识(2023)》
- 3个月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联合检测专家共识
- 3个月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专家共识(2021)
- 3个月前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修订版)
- 4个月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