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和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外科康复促进学分会共同制定。该共识旨在规范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我国小肠梗阻的总体诊治水平。以下是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概要:
小肠梗阻的定义:小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和致残率。
小肠梗阻的分类:根据病因、血液循环障碍与否、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进行分类。
诊断推荐:
明确小肠梗阻的分类是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初步诊断的临床依据。
实验室检查对小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D-乳酸盐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作为判断急性肠损伤的指标。
腹部X线立卧位平片和超声检查对肠梗阻初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平扫或增强螺旋CT作为小肠梗阻的首选诊断检查。
MRI作为CT不适用时的重要替代检查。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策略和原则,包括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等。
生长抑素可改善小肠梗阻症状,提高非手术治疗效果。
肠梗阻导管减压效果优于鼻胃管。
水溶性造影剂可减轻肠壁水肿,提高非手术治疗效果。
营养治疗能改善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预后。
手术治疗:
建立腹痛中心及多学科团队,开通急诊肠梗阻绿色通道。
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可以提高小肠梗阻急诊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绞窄性小肠梗阻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手术治疗。
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作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术式选择。
克罗恩病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应结合临床特点制定综合手术策略。
特殊类型的小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推荐非手术治疗。
慢性假性肠梗阻推荐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的治疗策略。
共识的制定: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按照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
该共识提供了关于小肠梗阻的全面指导,包括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特殊类型的小肠梗阻的管理策略。